OnLine Store
Issue: 817 Date: 4/20/2006

聖路易華文文學盛會
名作家平路、駱以軍、施叔青、黎紫書聯袂訪聖市

應聖路易華盛頓大學之邀,四位知名華文作家左起黎紫蘇、駱以軍、施叔青、平路聯袂訪聖市,並舉行華文寫作座談為聖路易華文藝文界掀起熱潮,右為聖路易華文寫作協會蘇友貞
        【時報訊】應華盛頓大學現代漢語和文學教學部門的邀請﹐臺灣著名作家平路、駱以軍、香港著名作家施叔青、以及馬來西亞著名作家黎紫書﹐於4月17日和18日聯袂訪問聖路易﹐並於18日(星期二)下午2點至4點在華盛頓大學Duncker Hall舉行文學講座。四位作家各自演講創作心路歷程和解析自己的作品﹐並從不同地理位置就廣義的華文文學、華人社會、和語言爭端論點發表見

         平路 1953年出生於台灣高雄,祖籍為山東諸城。本名叫做「路平」。她以文化和社會評論的系列文章聞名。

        平路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系和美國愛阿華大學統計系。曾在美國郵政處擔任統計分析師。曾以小說《玉米田之死》獲得1983年的「聯合報小說首獎」。隨後又以其他作品得到了「時報散文獎」、「劇本創作獎」等。她曾擔任過中國時報的主筆、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和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所教授。

        在她諸多作品中,較引起注意的是長篇小說《行道天涯》,描述了宋慶齡與孫中山的愛情故事。於1995年出版。此外亦在2002年出版過以歌手鄧麗君為主角的長篇小說《何日君再來》。

        代表人生道路當然,故事也可以有另一種說法:「這個『平』字,本來是形容詞,父親取名字的時候,總希望名字能代表人生的道路嘛,路平,是『路很平坦』的意思。」但路平就是不甘心:「我倒一直想把它作動詞用,倒成『平路』,要去『鏟平道路』,當然也比較辛苦,有時還要做點先驅、推土機的工作。」

        生於一九五三年台灣高雄的平路,是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的畢業生,後來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唸數理統計,功課好,在很短時間內已取得了碩士學位,並在美國郵政總署任統計師。她就是利用在郵政署這段午休時間,來寫小說投稿回台灣,並兩度獲得台灣「聯合報小說獎」首獎,以及「時報散文獎」與「劇本創作」首獎。雖然在美國生活了十七、八年,但平路對台灣社會的關心,仍充份反映在她的作品裡,除了小說之外,還有大量的文化評論及政論,她亦曾擔任〈中國時報〉主筆好長一段時間。

        「台灣有一類作家是香港較少有的,我們姑且稱為知識份子。」香港文化評論人馬家輝說:「這些文字工作者,在從事文學創作或文化研究之外,另一方面會跟整個現實政治社會有很深的拉扯,例如透過一些行動如座談會、演講會,或其他評論方式的寫作活動來介入政治活動,從公共政策的討論、社會政治發展的分析,來試圖發揮其影響力。這一類知識份子在台灣是非常普遍的,平路只是當中很典型的代表。」例如平路在擔任《中時》主筆寫的社論、評論,或對民進黨的政策分析,以至曾掀起過大大小小的幾次筆戰等,在台灣知識份子群中,都是很普通的事。

        聲音無處不在馬家輝指平路的「江湖地位」,更大部份是來自她跟主流媒體的掛勾:「尤其她有很強的生命力,有不同的路向,每當談論到甚麼她都可以觸及,如文學、女性、文化、電影、政論……」由行為心理、動物權益、心靈健康、女性主義,以至科幻小說、戲劇評論等不同的討論範疇,幾乎都能找到平路的聲音。

         駱以軍安徽無為人。1967年生。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台北文學獎……等。現專事寫作。著有《紅字團》、《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妻夢狗》、《第三個舞者》、《月球姓氏》、《遣悲懷》、《遠方》、《我們》、《降生十二星座》等。

         施叔青小檔案出生于臺灣鹿港﹐十七歲以處女作《壁虎》登上文壇;白先勇將她早期小說的夢魘鬼氣與李賀的詩相比﹐謂其“有一種奇異、瘋狂、醜怪的美”。自稱“島民”的她﹐從曼哈頓獲紐約市立大學戲劇碩士后回臺灣教書﹐並從事傳統京劇、地方歌仔戲之研究;同時也寫小說﹐以婚姻為題材﹐站在女性立場探討兩性間的情愛糾葛。

        1978年﹐香港成為其生命中“第三個島”﹐這個“島民”孕育出一繫列“香港傳奇”﹙后結集為《一夜遊》、《夾縫之間》兩書﹚﹐以細膩筆調、敏銳觸角、鮮活語言來描繪香港五光十色的眾生相;該繫列小說在海峽兩岸均有熱烈回響。

        近年來施叔青致力於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曾以年餘時間訪問大陸具代表性的十五位名作家﹐這些採訪實錄後結集為《文壇回顧與前瞻》。

        鹿港,由於位居通商口岸,曾經是臺灣顯赫的第二大城,「一府二鹿三艋舺」時代輝煌的鹿港,在時空撥動的弦下輾轉成一段詞曲不全的傳說,在風雨駁蝕下衰頹了的房舍街道的繁華,在蒼老的屋影樹蔭裡騷動的鄉俗故事,與施叔青的創作有著必然的關聯。這個地方孕育了施家姊妹的創作生命,提供她們生活的最初場景,對她們來說,自然充滿非凡的意義,「想當初,我還是個穿個制服的高中女生,被故鄉神秘的氛圍所魘住了的女孩,唯一逃離的方式,就只有借用文字來吐訴我的驚嚇與愁情」(施叔青,1988,頁206)。因此早期施叔青的作品裡充滿頹靡驚愕悚慄的傳說、光怪陸離的夢魘,代表作為〈不毛的日子〉(1988)、〈壁虎〉(1988)等等。施叔青曾赴美留學,在紐約寫〈常滿姨的一日〉(1971),收獲有限,當她回到東方的香港,認同了香港,從〈愫細怨〉(1984)開始寫作一連串的〈香港故事〉。

         黎紫書

        黎紫書,原名林寶玲,1971年12月8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市;畢業於馬來西亞霹靂女子中學;從事新聞工作逾10年,現為當地《星洲日報》專題作者。

        曾於1995年獲馬來西亞第三屆"花蹤"文學獎馬華小說首獎,馬來西亞全國微型小說比賽首獎;1996年獲台灣第十八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馬來西亞楊忠禮文化月短篇小說首獎;1997年獲馬來西亞第四屆"花蹤"文學獎馬華小說首獎、散文首獎、小說推薦獎,馬來西亞雲里風年度優秀作家一等獎;1998 年獲冰心世界文學獎(小說)佳作獎;1999年獲第五屆"花蹤"文學獎馬華小說首獎、小說推薦獎;2000年獲台灣第廿二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馬來西亞優秀青年作家獎;2001年獲第六屆"花蹤"文學獎世界華文小說首獎、小說推薦獎、散文佳作獎;2003年獲第七屆"花蹤"文學獎小說推薦獎。

        出版著作包括短篇小說集《天國之門》、《山瘟》(台灣麥田)、《出走的樂園》(廣州花城);微型小說集《微型黎紫書》;著花蹤文學獎回顧集:《花海無涯》。

 
四位知名作家與聖路易地區愛好華文寫作的人士合影 平路
                  
駱以軍                              施叔青 黎紫書的書



discuss
Please click here to comment on this article

Space Privacy Policy 時報尊重您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