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Store
Issue: 843 Date: 10/19/2006

中國書法的當代魅力
--融入美國後現代藝術的中國作品

谷文達《詩》
        浩然

        中國書法包含了儒家和道家的哲學精神,兼具了文字與藝術的雙重功用,是中國文化的獨特產物,亦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代表了中國藝術的最高成就。然而,在當今社會,隨著生活的現代化和電腦的發展,毛筆書法已經失去了它的功用,人們離書法、或者文字書寫已經越來越遠。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書法極有絕跡的可能,如果此事真的發生,那將是中華文化的一大悲哀和錯失。幸好,在書法家、藝術家和一批有識之士的眼裡,當社會漸漸走向機械化、電子化的同時,高揚手、心、眼高度配合,強調精神修養的中國書法,其藝術與哲學功用猶為突出。在世界範圍內倡導中國書法就猶如頌揚中國的儒、道哲學精神,標舉中國的文化、藝術,對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前列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說,潛移默化的文化輸出有時比強硬的政治外交更為有效,而中國書法可以以其文化大使的獨特身份周旋於國際的政治舞台,起到其它方式所無法企及的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的最大危機就是文化的隔閡,要達到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十分艱鉅,要將一種文化融入另一種文化的關鍵就是要找到有效的契合點。《漢字重組》是一個正在富勒頓加州州立大學藝術中心舉行的展覽,它在全美挑選了七位傑出的、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他們中的每一位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將漢字書法融合到後現代藝術之中,在他們哪裡,中國書法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中國文化身份的象徵,而且成為西方後現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參與者、一個合作者。

        現居紐約的國際著名藝術家徐冰的作品乍看寫的是中國的楷書,裝裱成古式古香的挂軸。但細看卻沒有一個字認識,原來他寫的是他所發明的英文方塊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個英語單詞。而且他還把這一發明編入電腦程序,在展覽上,人們排著長隊把自己的英文名字打入電腦,數秒鐘之後電腦就能自動把英文轉化成徐冰所創的英文方塊字,還可以打印出來,讓觀眾高高興興地帶回家,挂在牆上。書法就這樣走入了美國的千家萬戶,走入了美國人的生活,這個中文與英文的結合想得多麼妙!徐冰的作品曾在美國各大博物館展出,2004年他以9o11廢墟的塵埃為材料所做的作品《塵埃》在英國獲得了當今世界藝術界最大的獎項-- "Artes Mundi 國際當代藝術獎"。

        另一位現居紐約的國際著名藝術家谷文達的作品則以分割英文的語音文字,將音節以中文發音轉化為中國的象形文字,再將中國的文字翻譯成英文並使其形成新的英語詩句。通過語音和語意、中文和英文的多重交替、轉換、遞進來展現美國社會中多元文化的交融所激活的火花,同時亦暗示了各種文化、語言在溝通上的錯位。谷文達以各族裔的頭髮製作成的書法裝置作品曾在美國各大博物館展出,並被刊登在美國《藝術新聞》的封面,不少現代美術史著作都有專文介紹他的作品。

        現任哥侖比亞密蘇里大學藝術系終身教授的梁藍波則將他的狂草書法融入到抽象表現主義式的油畫裡,他充分利用數碼科技所提供的可能性,將狂草書法的力度和節奏感與油畫濃烈的色彩和豐富的肌理集於一身,將雄強博大與豐潤細膩集於一畫,進而在後現代的文化層面上創造出既中亦西的現代畫面,使人耳目一新。正如著名美術評論家皮道堅教授所指出:"梁藍波屬於東西方文化在當代的風雲際會所造就的藝術家。他的繪畫在相當程度上昭示著一種超越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人文與科技的二元對立,追求某種前所未有的博大、開明、融通的人文精神的文化取向。"梁教授的作品享譽國際,曾在世界各地畫廊、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五十五次之多,並入選世界各國二百五十多個重要聯展,屢次獲獎。

        南加州的雕塑家王健雄的作品是人體、書法和幾何形體的有機結合。帶有幾何抽象意味的雕塑作品既有三維造形的厚度,亦有中國書法的力度,還有人體節律的溫度。若隱若現的中國文字造形使人體雕塑蘊含著東方式的人文關懷。

        現居加州的攝影家張志誠利用光和影在人體上找尋著中國文字的跡痕。中國古代書論歷來認為書法來源於自然,正如東漢蔡邕在《九勢》中所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這裡的"書肇於自然"不僅僅說明了中國書法的形式符號(象形文字)來源於大自然,而且還指出了書法"生長於自然"這種書(含文字)與大自然在血脈上的淵源關係。而張志誠的攝影則從另一角度去引證"人"--大自然的另一產物--與書法在形式及精神上的暗合之處。

        賓州匹斯堡大學教授李寶怡也是利用人體、書法作為創作的題材。她以自己身體的照片作為起點,以中國書法精神作為引領,在電腦軟件裡把數碼形象進行多次的重疊、扭動、裂變、解構,把人體融鑄於一種現代的抽象空間之中。

        加州多媒體製作藝術家李碧梨以DVD短片參加此展。在美國長大的她,以中文同音多義的特點作為契機,以少年時學中文的生活經歷和困惑編製出一個有趣的、充滿幻想力的作品,從中隱喻著豐厚的政治內涵,引起不少美國華人的共鳴。

        七位參展的藝術家分別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一位ABC。他們的作品都以中國的文字、書法作為出發點,儘管對中文的形、音、意、韻、神各有側重,但都通過結合東西方文化、科技、美學精神和藝術觀念等使其作品在美國、甚至國際現代藝壇爭得一席之地。此特展的策展人,衣志哲和 Danielle Susalla,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籌劃,在活躍於美國藝壇的眾多華裔藝術家中精選出七位,並邀請了美術史教授 Carrie Paterson 和 Josienne Piller 分別撰寫了評論文章,由王晨教授設計,出版了精美的畫冊,佈置了考究的展場,營造了一個獨特的現代中國文化的氛圍。這不僅對南加州洛杉磯地區的多元文化、藝術和教育事業起到積極和深遠的影響,而且還涉及到一個更為重大的文化課題,是一個難得的優秀展覽。此展得到中華航空公司、Choye Toi 和 Fuguo Yee 等機構和個人的慷慨贊助,展期將至十月十三號,不容錯過。詳情請參閱 www.HanZiReinvented.com 或致電 714-278-3262。

 
徐冰《Hanzi》 梁藍波《回聲》
王健雄《代罪羔羊》



discuss
Please click here to comment on this article

Space Privacy Policy 時報尊重您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