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913 Date: 2/21/2008

華裔畫家,別把藝術埋葬在紐約街頭
聖路易市社區大學美術系教授左映雪

        【轉載自明報】對於很多華裔畫家來說,紐約或許是街頭藝術的天堂,但在華裔畫家左映雪的眼中,街頭藝術家的生活卻可能成為埋葬藝術的地獄。現任聖路易市社區大學美術系教授的左映雪在近日走訪雀兒喜的畫廊後感慨萬千,他說,每當看到在紐約寒冷街頭作畫的華裔藝術家們,就覺得藝術在移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下被徹底的打敗了。

        左映雪說,「我喜歡紐約,喜歡雀兒喜那些裝載了真正藝術作品的畫廊,我的畫作也在一個畫廊中做了一段時期的展出。但是我並不打算在紐約長期居住,我也不太敢苟同某些紐約街頭藝術家的生活。當移民生活和基本需要和藝術追求發生衝突的時候,我發現很多人已經在紐約這個欲望都市中,變得離藝術很遠了。」

        勿以「藝術商品」取悅他人

        正如聖路易的田園風光和紐約的高樓霓虹有著天壤之別一樣,左映雪自稱內心對畫畫的獨白和當下所謂某些流行華裔畫家的理想卻背道而馳。左映雪說,他在聖路易市仍然能夠保持健康的創作狀態,他自認為還沒有患上華裔藝術家的流行病,以創作「藝術商品」來取悅他人並供奉在櫥窗堙C

        和不少華裔藝術家希望暴富和大紅大紫的想法略微不同,左映雪覺得,由於聖路易市美術院校的工作給了他一份穩定的收入,所以才會抵擋得住「一作千金」誘惑。左映雪說,他不大喜歡每天把精力花費在畫能不能賣出去的焦慮中,當然這也是他為什洛羶楔ㄔi能做一個藝術商人的主要原因。他說,也正因為如此,他每天反而可以產生更多的創作靈感。他說,他發現美國的藝術注重貼近人心的「活」東西,他不僅欣賞而且也常常鼓勵學生們去學習。

        左映雪表示,有些人不過是為了創作出一些作品,來討好那些肯於在市場上出高價的白人。在他們的畫作中,那些絕望的表情或者面部呆滯的中國人形象,正好迎合了部分美國人對中國人落後與頹廢的想象。左映雪說,這些視覺垃圾充斥在世界範圍內,不可能產生觸動人們靈魂的表述,視覺藝術也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

        左映雪在評述早已身價百萬的華裔畫家張曉剛時說,當很多華裔畫家看到張曉剛一幅畫賣出230萬元的時候,他們就開始盲目的追求起張曉剛的畫。海外有張曉剛的市場是必然的,因為張的作品中政治、意識形態、精神崇拜、毛澤東、紅衛兵以及其他近代符號等是其作品的中心,而這些恰恰構成海外收藏家追逐的主題要素。

        左映雪說,他不贊成華裔畫家不問原由去模仿張曉剛的做法,因為在他們的作品中看不到美國本地藝術中的生命痕[。他說,這些人的作品主題,不過是在時時刻刻顯示出他們是「意識形態」畫家,而這樣的畫作是不可能為華裔畫家帶來真正的藝術前途。

        心靈的沉靜是創作的源泉

        喜歡回歸自然與風景畫為伴的左映雪說,這次來紐約也是以一個過客的身份,因為他始終是要回到沉靜的環境中去創作的。他說,心靈的沉靜是培植優秀畫作的根源,這也是他從1985年到2007年連續20年間,每年都有新畫展和作品問世的主因。

        左映雪5歲時離開中國瀋陽到長春,三年後後遷往長白山區的渾江市,在長白山區生長了16年。這段山區的生活,他自稱給後來的藝術創作留下深深的痕[。2005年和2006年,左映雪又回到了長白山礦區,並且從礦區的真實中找到了創作靈感,連續創作出不少優秀的風景畫。

        左映雪現任美國聖路易市社區大學美術系教授、聖路易美術家協會董事會主任委員。他1982年畢業於中國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1986年移民美國南伊利諾州州立大學攻讀視覺藝術碩士學位。1990年畢業後,先後在韋伯斯特、聖路易社區大學美術系任教,並擔任素描、繪畫、人體畫和教學工作。
 



discuss
Please click here to comment on this article

Space Privacy Policy 時報尊重您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