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訂搜尋
Issue: 1115 Date: 1/5/2012
Become A Fan, Like St. Louis Chinese American News
Follow SCANews on Twitter Find SCANews on Facebook

令狐萍教授劃時代新著 芝加哥中國城演義
《芝加哥的華人》

令狐萍教授專著之一
        【聖路易時報特別報導】 中國人不論走到哪裡﹐都會將幾千年來文明形成的獨特文化生活習慣帶到哪裡﹐形成與所在國文化不盡相同的華人聚居地與商業活動區﹐被稱為 「中國城 (唐人街)」。同時﹐所在國本土文化對華人的排斥﹐也迫使中國人建立中國城﹐自保自立﹐得以在異域求生。在中國移民涉足較早的 東南亞國家﹐到處都有中國城。在歐洲各國的大城市徜徉﹐也都會發現中國城。比如﹐在英國倫敦﹐中國城以 繁華的商業中心西敏市爵祿街為重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中國城與國際旅遊熱點—紅燈區毗鄰。

        在美國大陸﹐多數華人定居於加州與紐約。中國城在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更是生機勃勃﹐熱鬧興隆﹐成為美國多元化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舊金山的中國城最早建立﹐因而被稱為「大埠」。紐約、芝加哥的中國城後來居上。紐約的中國城﹐自本世紀以來﹐吸收了大部份的新移民。芝加哥中國城規模宏大﹐故而被稱為「二埠」。這三地的中國城﹐三足鼎立﹐成為美國傳統中國城的三大中心。集美國亞裔研究著名專家令狐萍教授十數年研究成果的英文史學專著《芝加哥的華人》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於2011年12月出版。它是首部全面概述芝加哥中國城的學術專著, 又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歷史傳奇,將中國移民胼手抵足,夾縫生存,堅韌頑強,靈活機智的特性淋漓展述。

        梅氏三兄抵達「風城」﹐中國城突起「都市叢林」

        早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印第安土著中的麻斯考縢部族與邁阿密部族﹐已狩獵定居位於密奇根湖岸與芝加哥河岸的肥沃淤泥地帶。芝加哥河岸遍佈野生的蔥頭﹐氣味濃烈﹐印第安土著稱之為“Shikaakwa"﹐來自加拿大的法裔殖民者將此轉化為法語"Chicago",「芝加哥」一名由此而來。芝加哥河湖交錯的優越地理位置先吸引加拿大的法裔殖民者南下﹐與印第安土著角逐這塊土地。隨後美國政府歷經十年(1785-1795)戰事﹐迫使印第安土著於1795年將芝加哥地區出讓﹐在此建立軍事駐地 Fort Dearborn。

        芝加哥在1833 年建城時﹐人口僅有350。這些早期市民﹐頑強堅韌﹐在沼澤地帶排水築路。1848年﹐兩大工程奠定芝加哥在美國水陸空交通中的樞紐地位。其一為伊利諾至密奇根的運河開鑿﹐將五大湖區﹐密西西比河與墨西哥灣連成一氣。其二為Galena至芝加哥國立鐵路的修建﹐該鐵路通往伊利諾洲Galena的鉛礦﹐ 成為芝加哥第一條外通鐵路。從1870 年到1890 年﹐芝加哥又縱向發展﹐僅兩載之間﹐摩天大樓林立﹐被譽為世界建築之都﹐遊人慕名而來。 同時﹐芝加哥人口急劇發展﹐一躍成為美國第二大城﹐僅居紐約之後。便利的水陸交通,使芝加哥崛起為工業重鎮與連接美國東部與西部的貿易中轉集散地。果品穀物﹐農牧產品﹐煤鐵木材﹐源源湧入。鋼鐵生產﹐肉類加工﹐批發中轉成為芝加哥主要經濟支柱。芝加哥的大工業家與批發商不僅控制美中地區﹐更制約全國經濟。芝加哥的飛速發展與芝加哥政客商人對該市猛烈的推銷遊說﹐使紐約報界戲稱該市為「風城」﹐別名不徑而走。

        作為世界最大的鐵路中心﹐芝加哥的便利水陸交通不僅吸引了大批來自美國南部與東部的勞工﹐也招致了許多歐洲的移民。十九世紀末期﹐超過三分之二的芝加哥居民在國外出生﹐其中多數來自德國與愛爾蘭。德裔、愛爾蘭裔、英裔﹐加裔﹐瑞典裔﹐挪威裔﹐蘇格蘭裔﹐奧地利裔﹐波蘭裔﹐意大利裔與猶太裔市民﹐都在市區中心一帶建立了移民定居點﹐融合雜處。1870 年代中期﹐一小批華人也從舊金山抵達風城﹐在這多族裔的都市叢林中﹐建立中國城。

        華人中﹐一個叫梅宗周的臺山人﹐引人注目。他方面大耳﹐目光炯炯。意志堅定﹐音如銅鐘。看到芝加哥民風淳樸﹐對華人也不予排斥﹐梅宗周很快將他的兩兄弟梅宗凱﹐梅宗瑀從家鄉臺山接來。1878 年﹐梅宗周又致函他在舊金山的鄉親﹐鼓勵他們來風城創業定居。進六十華人從舊金山抵達芝加哥。五十載之後﹐梅宗周回憶初抵芝加哥的情景﹐「這裡從沒有人問我們喫不喫老鼠與蛇。他們似乎相信我們的靈魂也值得拯救。芝加哥人雖然認為我們怪異﹐但卻喜歡和我們共處。」至1890年﹐約六百華人居於南克拉克街的中國城﹐其中有四十多人為梅宗周的同村本家。數家華人洗衣店﹐餐館﹐雜貨店﹐與同鄉會構成早期的中國城。

        克拉克街所在的市中心有軌電車行使區 (The Loop 盧普區)﹐是芝加哥種族混雜的地區。這裡﹐有愛爾蘭人經營的酒吧與賭場﹐有意大利人開設的飯店與雜貨店。這裡﹐酒客與賭徒膚色混雜﹐華人上等餐館瓊英樓與選區總部共用一座樓盤… 難怪華人在這裡見慣不怪﹐因為華人已被淹沒在這多族裔的“都市叢林”中了﹗

        跨國經商縱橫天下﹐ 華社求生獨立自保

        芝加哥的華族商業﹐除了與舊金山紐約以及其他華府類似的共性之﹐更具有其獨自的特色。其一﹐反映芝加哥作為商業中轉集散地的特點﹐芝加哥華人商業具有零批兼顧的經營特色﹐跨國的族裔網絡滲透商業經營的各方面。第二﹐芝加哥國際都市的氛圍﹐陶冶了中餐館業主的勃勃雄心﹐現代意識﹐與高檔品味。他們帶領推動了美國中餐館業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高檔美食潮流。第三﹐芝加哥的華人洗衣業不僅為成千上萬的華人提供了生計﹐更成為著名社會學家蕭成鵬(Paul C.P. Siu)作田野調查的沃土良田。第四﹐芝加哥的華商們﹐從梅氏三兄弟﹐到Chin F. Foin﹐湯信﹐在商業理念與商業經營中﹐均保持跨國性﹐ 他們是早期跨國商業的典範。

        梅氏三兄弟經營的興隆記(Hip Lung Yee Kee)﹐便是跨國經營的一個範例。興隆記位於南克拉克街323號(1912年搬遷永活街2243號)﹐零售批發南北乾貨﹐日用雜貨﹐唐山綢緞﹐茶葉藥材﹐傢具古玩﹐是芝加哥早期華社商業與社交活動的中心。梅氏弟兄三人﹐各盡所能﹐分工合作。大哥梅宗周﹐德高望重﹐對外代表梅氏家族斡旋主流社會媒體﹐對內統領中國城庶眾。二哥梅宗凱﹐沉著穩健﹐擔任經理﹐執掌店面。由於英文流利﹐梅宗凱常常被移民局官員傳喚﹐為申請入境的移民作證。三兄梅宗瑀﹐俊秀精明﹐擔任貨物採辦﹐穿梭往來於芝加哥﹐舊金山﹐香港等口岸。興隆記的啟動資金與人員僱用﹐均依賴跨國族裔網絡。35 名股東中﹐9名在店中任職﹐一律為梅氏本家。興隆記還兼作銀行﹐俱樂部﹐與旅館。梅氏本家與顧客﹐常將積蓄存入店中﹐獲取一些利息。週末與年節假日﹐興隆記是華人消遣娛樂的去處。店舖後邊設有排桌﹐煙床﹐供華人打牌賭博﹐吸食鴉片或水煙。興隆記樓上的房間﹐租賃房客﹐或招待短期遊人。

        在眾多的宗親會中,梅氏公所擁有最多的會員。自1920年以來﹐芝加哥梅氏便居全美梅氏宗親總會領導地位﹐ 多次在芝加哥主辦三年一次的年會。由梅宗周控制的安良工商會儼然是芝加哥中國城的「市政府」﹐自治管理華人的內部事務與糾紛。梅宗周與其長子福蘭克先後被稱為中國城的“市長”。福蘭克1937年9月17日去世後﹐葬禮聲勢浩大﹐由警車開路﹐數千人送行﹐被稱為芝加哥“最大的葬禮”。

        臺山「寡婦」哭斷腸﹐「光棍社會」苦難熬

        「當年阿公出遠洋﹐家裡阿婆哭斷腸」是廣東臺山僑鄉流行的歌謠﹐也是廣東僑鄉僑民與僑眷悲慘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金山客」(美國華僑的俗稱)獨身飄洋過海﹐留守家中的妻子「金山婆」孤獨無望。由於早期美國的排華法令限制返鄉探親的華僑重新入境﹐多數僑民被迫長年獨居海外﹐不能與家鄉的妻小團聚。有些在美國另娶妻室﹐故而一夫兩妻的情況在僑民中並不罕見。同時﹐中國傳統的孝道也驅使一些移民家庭﹐為海外飄零的僑民娶妾﹐派往美國。如此﹐妻子可以在家鄉代替僑民一盡孝道﹐照料父母;小妾可以在海外陪伴照顧丈夫。婦女傳統的「上敬公婆」﹐「相夫教子」的責任遂由妻與妾跨國分工完成﹐男性對家庭的「養家糊口」「傳宗接代」的傳統義務也由此得以實現。在《芝加哥的華人—種族﹐跨國移民﹐與社區》一書中﹐令狐萍教授研究探討這種婚姻狀態﹐並將其定義為“分割式婚姻﹕臺山寡婦--美國小妾婚姻模式”。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華僑都有能力或者機會擁有妻妾。絕大多數的華僑是未婚男子或將妻子留在家鄉的「單身漢」。故而﹐早期美國僑社被稱為「光棍社會」。沒有正常的夫妻生活﹐這些單身漢在工餘與週末只能到妓院與賭場消磨時間﹐加深了主流社會對華人已有的歧視與偏見。

        「芝加哥學派」主導學界﹐華社研究源遠流長

        芝加哥是美國學術界著名的「芝加哥學派」的誕生地。1914年﹐著名學者羅伯特•帕克(Robert E. Park)受聘於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擔任系主任﹐與同事致力研究美國移民的同化問題﹐形成「芝加哥學派」。該學派認為移民被迫處於雙重文化之中﹐成為「邊際人」。針對美國排華﹐歧視亞洲人的國情﹐帕克又創導「東方研究」(Orientalism)﹐探討亞洲人在美國的同化問題﹐ 並與其他學者於1920 年代在美國西岸的亞洲移民中進行訪談﹐蒐集大量第一手資料﹐成為美國亞裔移民研究的寶貴財富。1930年代美國「新政時期」﹐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又與政府的工作進展局(WPA)合作﹐研究芝加哥的貧民區。許多亞洲留學生與美國土生的日裔與華裔學生被招收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成為美國亞裔研究的先驅。其中譚金美(Rose Hum Lee)﹐蕭成鵬 (Paul C.P. Siu)的學術研究最具影響。譚金美出生於蒙大拿州比尤特城的華人移民家庭。其父生意成功﹐又任當地僑領。其母雖一字不識﹐但賢良能幹﹐相夫教子﹐譚家子女均為優資生。譚金美以其家庭(匿名)為例﹐指出中國移民有能力同化於美國社會﹐這種同化會最終導致中國城的消失。蕭成鵬專門研究芝加哥的華人洗衣業﹐訪談大量臺山洗衣郎﹐用長達25 年的時間完成博士論文﹐該論文在蕭成鵬去世一年後的1987才得以出版成書。但蕭成鵬的著作對學術界的影響深遠巨大。其華人「旅居者」的理論成為多數白人學者用來論證亞洲人不可同化性的理論依據。

        華社「三足鼎立」﹐僑團求同存異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隨著華社人口的迅速增長與多元化﹐芝城華埠形成三足鼎立的社區形態﹕建立於1912 年位於永活街舍麥路地區的以華裔為主的南華埠﹐1970 年代興起於亞偕(Argyle)一帶的以東南亞華僑為主的北華埠﹐以及自1960 年代以來逐步擴展的位於郊區的中產階級專業人士聚居的「文化社區」(該理論由令狐萍教授在其《聖路易的華人--從中國城到文化社區》一書中首創)。促進多元化的芝加哥華社的和諧﹐穩定﹐與繁榮﹐成為社區領袖與各類僑團的行動主旨。中華會館,安良工商會﹐宗親會﹐華人咨詢服務處﹐華商會,中美協進會﹐華人互助會﹐華埠博物館基金會﹐華人基督教聯合會﹐聖德力華人天主教會﹐以及數十所華文學校等社區團體組織﹐各司其能﹐既分工﹐又合作﹐探尋建立多元多族裔芝加哥的成功之道。

        《芝加哥的華人--種族,跨國移民,社區》平裝本 $24﹒95﹐加首本運費$5﹐ 第二本以後運費$1。ISBN 9780804775595。網址:http://www.sup.org/book.cgi?id=20872

 
令狐萍教授專著《芝加哥的華人》封面 華裔研究著名學者, 《芝加哥的華人》作者令狐萍教授
 
芝加哥華人先驅梅宗周 芝加哥早期華商Chin F. Foin 與妻子
 
芝加哥安良工商會舊址 芝加哥早期華商湯信與家人
 
芝加哥安良工商會現址 芝加哥中華會館
 
芝加哥聖德力小學 以華裔為主的芝加哥南華埠
 
以東南亞華僑為主的芝加哥北華埠 令狐萍教授(前中)與華埠博物館基金會成員



Follow SCANews on Twitter Find SCANews on Facebook


Please click here to comment on this article

Space Privacy Policy 時報尊重您的權益